DSC03131-1.JPG 

前年在菲律賓旅遊順道拜訪當時正在菲律賓省親渡假的友人,期間和友人及其家族一道出遊中看到這相當精巧可愛的"粽子",忍不住好奇想買個試試,友人倒是貼心,沒等我下手已經先買個幾個,等到野餐處,友人跟我介紹並分享這"粽子"。

這個粽子在菲律賓稱"puso",

利用椰子葉先編織成一個鑽石菱形的"殼",

在一頭留一個小孔,

然後將洗好的生米從該小孔放進去,

約放一半(留空間等米煮好會脹大)

將小孔紮緊後放進煮沸的水中,水要漫過這些"粽子"

煮熟即成。

這個"粽子"只是一般的(糯)米飯,裡面完全沒有餡料,和我們傳統中的粽子是不一樣的。

DSC03128-1.JPG  Puso打開後就是旁邊那小坨白色的糯米飯,餐盤上的是自家煮的雜糧飯

關於puso我自己後來也做了點功課了解一下,puso一詞從何而來、何時而起已經不可考,在菲律賓的tagalog(塔加拉語)語言中puso意指"心",不過今日puso很多時候指得是一種利用椰子樹葉(或棕梠葉)的編織,甚至這種米飯食物的名稱。原來古早前,puso飯糰是村民用以祭祀之物,但是因為天主教的盛行使得古早傳統的祭祀已經式微,目前據悉只剩下宿霧山區一些小村莊還保有以puso作為祭品。

搜尋資料過程中發現一則有趣的"野史",宿霧早在十三世紀起和海外的貿易就漸漸頻繁,幾百年間不乏中國人途經宿霧和該地有些商貿往來,其中有中國人做了粽子,宿霧該地的居民見而仿效然後秀給中國商人或水手看,不過中國人一看就說"不是",可是由於語言不通的原因致使宿霧人以為那個食物叫"puso",所以成為這一米飯食品的名稱。又說中國人對宿霧做的"粽子"回說"不是"時,同時還指著"粽子"說"ma-chang",所以也有人將這種米食稱ma-chang(請用閩南語、客語、潮州話等試著發音,"肉粽",當時去海外經商的中國人多以今日的福建、廣東者為多,所以多以說該區域的方言者為多)。當然;這種說法還需要更多考證,不過類似puso的米飯糰在印尼的峇里島、馬來西亞、泰國都有(印尼和馬來稱ketupat),使用的葉子有差異(很多使用棕梠葉),型狀或有小差異,通常這一類的飯糰主要是以前人用以方便外出或是下田從事農作方便攜帶,類似今日的便當。

友人家鄉在菲律賓第二大島民答那峨島(或稱棉蘭島)的Cagayan de Oro,該城市是個深水港口城市,不過車程一個鐘頭即可以進入深山,可謂山深不知處。當天整個家族要去一處Forest Park遊樂區,行前準備了一堆餐具及一些食物,其他的餐點就是沿途不斷的購買,烤雞、水果、點心...,該天讓我體驗了當地人家野遊的經過。

菲律賓人很喜歡烤物,烤雞、烤魚...另外就是米飯,而且飯量不小,幾乎鮮少看到麥製品;如麵、麵包等(簡單早餐的麵包有,但多數還是米飯多)。當天友人就在沿途經過的市場旁的烤雞店買了兩隻烤雞,菲律賓的烤雞肉質軟、多汁,不乾不柴,烤醬料上得不多,幾乎就是原味烤雞,重點還沒有雞腥味,我後來在旅途中也常在小吃店點來吃,一般雞肉(和魚肉)似乎比豬肉和牛肉更盛行。

DSC03023-1.JPG 市場路邊販售puso的小販

DSC03024-1.JPG小販的puso包得相當精緻、紮實,據說編織puso是家庭相傳的手藝,在宿霧很多母親會教小孩編織puso。準備享用前倒是讓我思索了下,不知從何解開? 我的朋友教我從上頭的結打開後就容易剝開,可是即便現在看著圖片我還是有點霧煞煞???當初怎麼解的?

DSC03127-1.JPG  

野遊的食物種類不多,但很充足,還自備手套方便吃雞和飯,這種愜意自在用手抓吃很有樂趣,我這人一向入境隨俗,當天自不遑多讓

我倒是想建議我朋友可以讓小販加入些肉或是內餡,更像粽子,銷路應該會不錯(笑)。

 

arrow
arrow

    旅人丹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