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的廣州一日遊以地鐵可到、方便閒晃為主,上午去了珠江新城那一帶看劇院(相關文章http://travelerdanni.pixnet.net/blog/post/354831613),中午過後到荔灣區一帶的上下九步行區品嚐美食,接著逛陳家祠,完後;再探西關大屋。

上、下九路可搭地鐵1號線長壽路站(出口ABD,出口A和銀紀腸粉同側) 

 DSC01776-1.JPG

到的那天正逢中國放清明春節,整個上下九路幾乎是摩肩擦踵、人車爭道的現象。不過假期嘛! 世界各地皆然。

 

上下九位於廣州荔灣區,連同那一帶幾條街古稱西關,這一帶自明清以降就是有名的商貿區,是中國最早幾個對外的通商口,接觸外來文化猶早,清末一些經商致富者在這一帶起的樓以嶺南式建築為本結合滿族和西洋風格而形成特有的建築風格,一般人以西關大屋稱這些極具特色的建築群。 

現今還被保存下來的西關大屋僅剩百餘座,以上、下九路、寶華路和寶多路一帶為主,不過主要道路上因為商店林立、招牌一堆,實在也很難看端倪,反倒是一些岔出去的巷子內比較能慢慢地玩味。

廣州我其實已經來過幾次,所以此次原未排入預訂行程內,結果是因為一家書店讓我再度到此一遊。至於上、下九路嘛! 雖然以前也來過,可是在晚上,而且是純逛街,所以也沒有機會仔細瞧瞧附近巷弄裡的建築。這一次除了來這一帶找美味;還想找找那些幾近被遺忘的歲月痕跡。

 

銀記腸粉店

出了地鐵站很明顯地看到人潮前進的方向,雖然沒有地圖在手倒也不用擔心不知方向。

才走了十公尺就看到對面一家店門口大排長龍的景象,沒錯;那正是銀記腸粉(寶華店),(我從出口D1出地鐵,是在銀記腸粉的對面),

DSC01765-1.JPG

銀記腸粉將近半世紀,目前廣州有十幾間分店,上、下九這一帶除了我去的寶華路分店(近地鐵),另外上九路也有間分店。

腸粉在廣州也有人稱拉腸,香港茶餐廳裡也經常可以吃到的一道受歡迎的小吃,我個人很喜歡腸粉,吃過最好吃的腸粉是在廣州,那是一家很小;位在老區裡;不是很顯眼但生意非常興隆的腸粉店,現做的腸粉經常得等上一會,接近中午賣完就結束營業。那家小店的腸粉好吃到讓我曾想搬到廣州長住。

腸粉的做法有兩種,一種是先在蒸籠裡墊上層布,然後將米漿倒在布上,接著放上餡料一起蒸熟後,將布拿起翻面放著;再把布和蒸熟的粉腸皮分離,最後將粉腸皮捲成像腸狀即成。這種做法的腸粉薄且清透,俗稱"布拉腸粉",銀記的腸粉屬這種。

另一種為手拉腸粉,不放在布上而是直接在蒸籠裡蒸,熟時用小鏟片慢慢將粉腸皮捲成腸狀。手拉腸粉稍微厚些但做法比較方便快速,一般的腸粉多為這種。

另外還有抽屜腸粉,那又不太一樣,顧名思義是放在抽屜式蒸籠裡蒸熟後將粉腸皮捲成豬腸狀淋上醬汁。通常布拉腸粉重餡料,抽屜腸粉多單吃,著重於醬料。一般在台灣、香港的茶餐廳吃到的都是手拉腸粉的多。

DSC01775-1.JPG

生意興隆的銀記腸粉店將製作腸粉擺在入口旁,可以看到製作過程。

DSC01770-1.JPG

有別一般常見的腸粉較細長(才像豬腸子),銀記的腸粉是屬"寬版"的,而且還有包菜

我點了豬肝腸因為這個在台灣比較少吃到,一般在台灣的港式茶餐廳的腸粉還是以較受歡迎的鮮蝦腸、叉燒腸或是牛肉腸為主。

DSC01771-1.JPG  

相當"豪邁"的賣相,內餡豬肝外還有生菜葉

另外又點了碗雞粥

DSC01767-1.JPG

心得;銀記的消費屬平價,腸粉和粥共二十多塊人民幣 (好像豬肝粉15RMB,雞粥8 RMB),算算台幣一百出頭,以份量來說比台灣便宜,更比香港便宜太多。

門口排隊的人龍看起來很長,可是流動好快,我根本沒有排到就入座了,不過卻花在等上菜的時間,所以建議如果是飢腸轆轆的狀態下請不要點腸粉,自謔呀!

至於口感嘛...可惜點,因為沒有我預期的薄、透,我其實有點懷疑這是布拉腸粉嗎? 或者是剛好那天下漿料的手稍微重些? 還是不錯吃但就是少了驚喜(我一直記得以前吃過的那家腸粉店),至於餡料除了生菜有點奇怪,豬肝倒是很鮮嫩,我不太吃內臟類的都覺得那豬肝挺美味的。總之;我吃過的腸粉太多了,港、澳一些知名茶樓、台灣的港式茶樓、美東、美西、美中的中餐廳等,不過有些腸粉雖好吃到讓人回味,可價格也不低,所以如果總和價錢和美味度,銀記是值得被推薦。

(關於平價好吃的腸粉,位於香港九龍的唐記腸粉也是超人氣店)

 

陶陶居

從銀記出來後接下來就是要去享受廣式飲茶樓文化。

陶陶居位於十甫路上(從寶華路銀記出來後往左,沿著寶華路走到盡頭類似T字路口,左邊那段就是,站在路口就可以看到陶陶居的招牌。對面是餅家,斜對面是蓮香樓,陶陶居和蓮香樓是該路上唯二超過百年的老店)

DSC01785-1.JPG

街道兩旁的建築還有昔日商街的樣貌,但是... 

DSC01786-1.JPG  

裡面已經重新裝潢得富麗堂皇,乍一走進有點心驚,不禁想要掏掏口袋。陶陶居以前不是這樣呀,果然;隨著中國的消費和旅遊快速發展,這類"老字號"已經幾級跳,派頭和排頭早非昔日可比。

反正我到上、下九也不是逛街來的而是為了吃,就吃吧!

一樓入口等帶位處已經一堆人在那,排我前面一位男的一開口"16位",我心裡喳呼一下;也太多人了吧,再加上在他前面的...我要等到甚麼時候? 還好、還好,領位的聽到我只有一位後指了指樓上讓我自行上樓,原來一樓是團體或是人多的(家族、同事聚會等),至於散客就自己上樓,樓上另有服務員會帶位。

DSC01787-1.JPG

已經下午兩點多,早過了午餐時間,不過廣東人吃東西沒甚麼時間性的,所以一些茶餐廳從開始營業到打烊隨時都是人聲鼎沸。

我被安排併桌到一個六人座圓桌,已經有一對母女坐在那用餐(後來聊起來知道是母女),我看了下菜單先點了蝦餃和燒賣後就跑到推車旁"尋寶"。

現在不管在廣州或是香港的茶餐廳幾乎都已經改成點菜式,至於推車一兩台擺在邊上成為固定的,要吃甚麼得自己過去看,傳統的那種推車在桌間轉來轉去的景像早不見。

陶陶居的點心分成小點、中點、大點、特點、頂點、超點,價錢沒記錯應該是6 RMB起到20RMB,茶水費一人2RMB

總之;有點眼花撩亂,至於怎麼知道拿的是甚麼? 菜單上有註明或者問一下服務員。 

DSC01788-1.JPG 

推車上有叉燒包、荷葉飯...,至於油炸酥類的叉燒酥、榴槤穌、芋頭酥...湯品,則在另一櫃

我因為之前已經在銀記吃了腸粉和一碗粥,所以能塞下的有限,最後我吃了四點,包括兩道甜品

page1.jpg 

上圖中只有那碗雙皮奶是我點的,其他都是"借花獻佛",有我之前提到那對母女還有後來加入的一位大女孩

那對母女的母親大概五、六十,女兒應該是三十左右(或不到),他們是廣州當地人,我知道廣東人飲茶文化很盛行,幾乎是天天都會去報到,所以我問他們常到陶陶居嗎? "差不多每星期會來個一、兩次。其他還有幾家都會輪流去"。(果然!)

哪些比較推薦? "鳳爪,陶陶居的鳳爪特好吃的,很夠味"。"真的好吃,我們都吃兩盤了"女兒接話。(可惜,我不吃腳。)

"蝦餃也很推薦,陶陶居的蝦餃做得也不錯"。(吃了,不錯,蝦子很大、很鮮、很有彈性)。

"紅豆糕也可以點"(上圖中,不過我已經吃了另一種甜點)

"你那雙皮奶...還可以。"(中肯。腸粉呢?)

"還行。不過腸粉可以去銀記,就在前面"。(剛已經吃過才過來,不過感覺不是十分滿意。)

"其實他們的腸粉也沒以前好吃了,以前就真的是滑口,現在人太多了,沒以前仔細。不過還是可以的,陶陶居的腸粉也可以,但一般還是銀記有名些!"

"其實以前茶樓更多,很多都收了或給收購了。陶陶居就收購了好幾家,現在都成了它的分店。"(是實話,以前廣州的飲茶樓或飲茶店很多的,跟香港的氛圍差不多,點心也好吃,現在好像都消失了,沒有那麼隨處可見的感覺,倒是這些名店的規模比以前更大,來吃的人更多,都集中了,漸漸地特色都固定了,畢竟少了競爭,有點像寡佔市場,應該是饕客的不幸吧。

就這樣有一搭沒一搭邊吃邊聊,這就是飲茶樓文化,一兩個點心,一壺茶,慢慢嗑牙,然後再加點一兩品,再繼續嗑,至於可以吃多久、聊多久、喝多久,廣東人從沒個定數。

他們知道我從台灣過去也和我聊台灣的飲茶樓,然後話鋒一轉到香港飲茶樓,他們覺得普遍還是不行、而且太貴了。

行不行這我無法評論,總是看你在哪吃,吃了甚麼,但是價錢貴這一點我十分同意。

同桌後來加入的一位大女孩(一手拎著一杯台灣珍珠奶茶入座讓我相當注意),雖然最晚入席卻是最早離席,而且吃最多,一個人吃了六點且都是大點以上的,等她一離開也不知誰先開口"她真能吃呀!" 既然話題一點爆,我們三個女人開始討論起來,還算了算她吃了多少錢(女人八卦能力展現)。

我們最佩服是那位大女孩不僅點了很多且都吃完(不浪費食物,好棒)!!!尤其那籠荷葉糯米飯,我光一個就飽了大半,她可三個全吃掉,其他還有叉燒酥、流沙包...都是很容易發脹的。我們只有欽佩、讚嘆。

那個女兒總結"年輕就是能吃,看起來像是大學生的年紀,要不然就是餓壞了"。"不過如果是大學生,消費能力挺好的",我接道。"外地人,放假來玩的,我看"那位媽媽說。

陶陶居的萍水相逢為我一個人的旅行添了點趣味。

page.jpg

四品點心加茶水共五十幾元,比我預計少(哈哈),可能被香港那高價位洗腦了,所以結帳時我還想是不是少算了。

 

西關大屋

西關大屋是舊時西關(今稱荔灣)一帶住宅群的統稱。以前西關這一帶經商致富者多,商賈巨富建的樓以木造結構加上青磚瓦石,樓高兩三層,有些一樓是店舖,樓上為住家,一樓有點內縮,突出的樓上即成了樓下遮陽及避雨的廊,我個人覺得那一帶有點像是台北迪化街的氛圍,都是很早就開發的商販地,也多為一樓商鋪,樓上住家的居住型式,房子屬深進(狹長型),房子是中式帶點洋風,很能感受到歷史輪動的地方。

不過西關大屋的樓有一個很特別的地方,除了這一帶外;幾乎沒有在中國其他地方看過,那就是大門的"機關"--趟櫳(或稱趟櫳門)。

DSC01781-1.JPG這個叫"趟櫳門"

十幾根粗大圓木崁在門框上,以推拉式開、關,裡面有小木榫可上鎖。所謂"趟"指得是那個推拉的動作。

DSC01783-1.JPG

這趟櫳具有通風、採光兼防盜的作用,趟櫳上的圓木縫連小孩也鑽不過去,所以可以防盜。在西關這一帶的房子甚至商店幾乎都有趟櫳。

DSC01780-1.JPG 趟櫳外有腳門,趟櫳裡面還有扇大門,不過當天我在那閒晃時,看到的差不多都是腳門合上或是腳門打開但可以看到趟櫳,看來這很實用。

 DSC01798-1.JPG

巷弄內一些荒廢了的大屋,一種人去樓空的落寞在午後流逝。

DSC01810-1.JPG

上下九一帶整天川流不息的人潮以及人車爭道的險象環生

 

西關艇仔粥 (荔灣艇仔粥)

艇仔粥在香港和澳門的粥品店是"基本款",其實是源自荔灣這一帶的水上人家。

主要是海河岸的一些水上人家划著小船販售的庶民小吃(很像泰國曼谷水上市場那般景象),今日這一帶的水上人家已無蹤跡,當初賣粥的那些小販也早上了岸,然改變的是經營型態,而改變不了的是好味道。

在上、下九(寶華路)的巷子裡有幾家賣魚皮及艇仔粥的小吃店相當人氣鼎盛,如果走在寶華路上看到巷子時稍微注意一下,如果看到巷子裡高朋滿座的就是了。最有名氣的據說是"陳添記",不過在吃過銀記和陶陶居後,我的胃已經沒空間了,況且;雖然像是魚皮很被推薦,但我對那沒甚麼興趣,想到小時候吃魚都要把魚皮剔掉,要不然也得或著魚肉一起吃,要我單吃魚皮.....算了。

以下分屬不同的兩家店,假日的生意相當興旺,很像台灣所謂的"巷弄間美食"。這幾間的菜色比較多元,至於陳添記則只有魚皮、艇仔粥和豆豉油豬腸粉(不包餡的那種)。

DSC01809-1.JPG

DSC01808-1.JPG

DSC01804-1.JPG  

DSC01805.JPG

arrow
arrow

    旅人丹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